close

整個台北其實是巨大的,過於龐雜到我無法一一細述。
如果說上海是一座「馬賽克城」,或許恰如其份的形容了它。
我無法用一個詞來概括我所認識的台北,是認識得太深?還是我從未認識?
對一個城市,我們往往容易有這樣的疑問。

我們認識的,其實不是這整個城市,而是此地與自身內在的關聯。
與其說是認識一個城市,不如說是藉由在這之中前進而走入了自我。
我們可以用一種簡易的概念來涵蓋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:紐約,上海,台北...
它們皆具備了五彩繽紛的馬賽克面貌,卻又個個歧異,爭奇鬥豔。
手執那隻描繪城市面孔畫筆的,那雙擷取城市特徵的眼睛,
畢竟是我是你是他是千百萬相異的個體,走向的皆是不同的內在城鎮。

龍應台曾在〈在紫藤廬和Starbucks之間〉中,
對台灣這個社會是否國際化提出許多精闢且憂心的見解。
憂心忡忡之外,她也確實描繪出了台灣的城市文化。
正如我們去過的許多複合性餐廳,它既可以飲酒用餐,又可以唱歌跳舞;
更像便利超商,濃縮了你可以想像得到的各種功能,
簡單方便,在規格中又企圖找到特色。
你可以喝starbucks的咖啡,也可以在紫藤廬喝茶,當然更可以買一杯台灣特產珍珠奶茶。
你似乎可以自在的挑選舒服的生活方式,在台北生活的人,
不可避免的「選擇」了一種樣貌,但也或許是某種形貌選擇了你。
許許多多城市裡的年輕人,要有型亮眼獨特,所以選擇了某些場域某種態度型態;
另一些中產階級,也同樣選擇了他們要營造的形象。
於是乎,文藝青年窩在台北角落裡的小劇場小酒館;
辦公室裡的上班族喝三步一家的starbucks;文人學者去紫藤廬;時尚份子去台北101。
連買個書,去水準或是誠品都成了一種標籤。

當然,像我媽媽,還有更多的「一般人」,去的是頂好或是大潤發。

我們似乎自由的選擇了一種自我,但那同時卻也被選擇了。
無論在這個城市裡尋覓的是一種自我風格,或是一種大眾標準。
每個人匆忙急切要物色的,也不過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安身立命定位。
我在流行尖端 / 我是憤怒知青 / 我是闊氣豪門...等等等。
當然還有一種最簡單的,在這個紛亂的城市裡:我要生存下去。

但它仍舊是迷人的,這種多元複合到甚至沒有規章的城市羅列,
仍舊是因為其矛盾卻又因此碰撞地激烈而顯得耀眼。
我們當然還是選擇了一種類型去自我執行與完成,但弔詭之處又在,
其實,你也可以選擇不選擇。

如同這個城市一樣,選擇一種複合性的,不純粹的生活態度。
只要你的內在地圖足夠詳盡飽滿,便可以成為不典型的各種典型 / 典型中的完全不典型。

我正在畫像這樣的一張地圖。
當然,又是弔詭地,如此的行徑顯示我仍然選擇也被選擇了。

就像你當然既厭惡又熱愛台北。
starbucks與紫藤廬便想當然爾矛盾卻調和的並存著。
拖辣斯與獨特性,自然能在台北天平兩端同籌碼的對抗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heatrenia 的頭像
    theatrenia

    C O R N E R

    theatren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